产业研究
专业铸造品质,产业才能持久
发布时间:2016-11-30
第三届中国苏州创博会参与观后感(许金伟/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
2014年4月18日至20日,第三届中国苏州创博会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成功举办。本次创博会“专业+产业”的特点尽情展现。专业化、主题化、深度化带来了感官、认知、乃至心灵上的震撼与品质享受。秉持交易导向,直击产业化这一中心命题,探索这创意设计服务及其相关产业破茧成蝶的新路径。专业铸造品质,产业才能持久,融合带来生机。
——因为专业,所以品质
也许是因为从事文化产业管理工作缘故,以前参展一般比较关注城市馆,分析原因有二,一是比较心理,总会自觉不自觉的去关注其他城市馆的内容及地区发展现状,做到知己知彼;二是往往有任务在身,无法全身心投入去感受和体会,有时及时走到专业展区也只是走马观花一番,且行且看看而已。每次结束了,总会为没有去深度感知专业而遗憾。城市馆在我心中就像维纳斯的那只失去的断臂,让我失去了感受整体和其他的魅力的乐趣和机会。
今年的创博会我先后6次到专业展区观看、感悟,每次的收获都是不一样。第一次进入来源于开幕式上的那3分33秒的宣传片。看完后,内心还是很震撼的,于是决定去看看。首先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是主展区的外形设计。组委会以伍子胥“相土常水,象天法地”造苏州城的理念设计了面积约2200多平方米的主展区。展区本身极富创意和设计感,灰白主色条,以细线作墙,波浪动感的帆布悬于上方,动感、青春、简洁明朗,让人身处墙外欲如墙内,身处墙内又毫无“围城之内”的感觉。展区内,采用作品、产品、商品三种形态交互出现进行展示深度展示,优秀设计师青年作品展、大学生获奖作品展、杨明洁设计作品、火烈鸟交易平台等表现内容在其中合理和谐的设置其中,让人感觉动静相宜,平面与立体互为补充,创意设计理念与有形产品融为一体,创意设计因此变得鲜活而具体,而各种产品也因此变得“灵魂附体”,变得灵动秀气起来。
创意点亮生活。在收藏界有人倾其所有只有自己心爱的一把紫砂壶,这是只为知己的缘分与情结。与此相比,设计赋予一件产品的也许是我们内心一直在千百度寻找的那位知己,好的设计赋予了产品灵魂与卖点,赋予了个性与魅力,是画龙点睛的那笔绝妙,也是赋予人与产品心灵交流的那位月老。这一刻设计之于人、之于生活、之于情感是心灵鸡汤,是长久等待后的一种期待。
设计造就未来。在感受生活设计的同时,还重点去感受了工业设计的魅力,无论是杨明洁老师的设计作品还是火烈鸟展区的工业设计作品,在完善产品功能、提升产品交互性和引领设计潮流上给了的我深刻印象。创造设计就是创造价值。设计对于工业产品来说已不是辅助作用,而是正在“起决定性作用”。苹果手机的设计引发了手机设计新革命,造成了手机市场的重新洗牌。展会结束后我特意去买了一本叫《知日设计力》的书进行学习,对设计之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有了新认识。创意中国,设计未来,中国梦需要设计的参与支撑,创意设计必须大有可为。
除主展区外,各主题展区也以专业为己任,力求以专业深度、专注程度为提升展区形象和品质的首要选择。昆山馆的印刷设计、姑苏馆的文旅融合馆、苏州城市礼物馆等在设计展现上无不体现了融合原则下的专业深度。
——因为产业,所以持久
组委会在各展馆主题设计时都进行了精心规划和指导,力求淡化综合馆的概念,着力做好专业深度。因为展馆主题的限制和规定,有些展馆的行政色彩几乎没有出现。提高交易便捷性、成功性、成果性及高层次产业行业交流成为各策展方吸引企业参与的不二法宝。纵观三大展区的各展馆,在简化外观的情况下,无不把交易摆在首要位置,无把品牌推介、技术介绍作为首要王牌。组委会还在动漫展区外专辟了精致小品展示交易区,苏州猫之天空、研发APP软件“摩漫相机”的君子兰文化传播公司等特色文化公司都来到了新城并带来了各自的文化创意产业衍生品。
无论是杭州的木制品,还是故宫博物院等文化衍生品,现场销售都很火爆。张家港的凤凰古镇展区卖豆腐干和拖炉饼就是一个有趣的故事。展会第一天时,看到他们在卖豆腐干,想着等下午闭馆再去,结果是还不到下午3点时我告诉朋友去买时,现场只留下了空盒,还有些许豆腐干的卤香味。他们家的拖炉饼接替豆腐干后也被一抢而光……。可见创博会是一个只要有创意就有生机、只要有想法就有商机的地方。
文化部在今年4月的全国文化产业工作交流会所指出的:文化展会需要调整和转型,要更加注重交易与交流的作用性,减少单纯的展示,提高展会的专业性和专业深度。未来的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冷静,需要专业化支撑下的产业化。在国务院连续出台相关意见的前提下,重新思考文化产业的管理及服务模式是不容回避的问题。把市场还给企业,把擂台摆给企业,百家争鸣也许更适合创意产业的发展。政府的有形之手应用来保护创意的行为和创意的结果,打击知识产权侵权盗版行为,激励创意创新。
展会结束时,组委会在成果发布会时指出交易额在17亿左右。有形的交易仅仅是一个数字,但思想理念的交流交互是无价的……,只要心中有创意,内心追求设计创意的品质,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永不落幕的创博会”。三天的时间,播撒了希望的种子,留下了美好的期许。花儿盛开多艳丽,今日创意在手,风景这边独好!
——观后感
专业+产业是需要,深度融合是趋势。创意产业的发展已不仅仅只需要内容,文化内容之于创意产业本身的作用正在日益减弱,创意产业发展最重要的要素是创意及模式。如何有效把各要素融合重组是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创意就是点破窗户纸,让龙破壁腾飞的神来之笔。文化是资源,需要创意来转化为能源,重视创意和模式,资源优势才能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做好文化内容的产业化发掘和深度研发,但更应重视创意、模式的作用,形成文化特色的唯一性优势、创意要素的整合性优势、运作模式的串联性优势,使“文化、创意、模式”三驾马车齐头并进,协力共进。
近年来文化主管部门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及时清理了一批不符合发展需要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集聚区),对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的质量高度关注。一个产业的发展需要集聚,但不一定是创意产业发展的唯一选择和必然选择,空间的集聚是集聚的表现形式,集聚更应是核心竞争力和有序配套功能的集聚,因此,企业,优质企业才是集聚的基本细胞、重要单位。企业,由其是龙头企业是该行业发展的引擎,可带来相关产业链、可提升产业的规模化,更能形成文化传播影响力。缺乏优质企业的支撑,集聚区就是一具空壳,将会毫无生机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好企业永远不是靠引来的,也不可能靠规划形成,一定是遵循市场化理性原则和规律前提下,以创新思维、创新作为,开拓实践锻造而来的。当然,这需要从小到大的过程。因此,小微企业、成熟企业、集聚区的梯次发展路径是比较合理的三个兵种和培养层次。重视优质企业,才能为特色集聚区及相关产业链发展强筋壮体。集聚区的建设应更加注重管理能力及运作理念模式的考核,只有内容的集聚区仅仅是一个“机械的生产者”,具有思想的集聚区才是一个具有活力的“能动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