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研究
刍议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

发布时间:2016-11-30

   一、文化产业的内涵

1947年,法兰克福左派学者Adorno(安东诺)与Hockheimer(霍克黑默),提出“文化产业”一词,用以代替“大众文化”。顾名思义,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业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目的是为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智力需求、发展需求,方法是通过生产经营文化产品,提供各种服务,从而获得利润的各种合法行业的总称。其特征是以产业作为手段来发展文化事业,以文化为资源进行生产,向社会提供文化产品服务,目的是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可见,文化产业是文化与经济的结合物,是文化资源的经济利用。在我国,文化产业可以分为影视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网络文化业、图书报刊业、文物和艺术品业、艺术培训业等9大门类。

       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作为第三产业的一部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起步较晚,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兴起,70年代进入萌芽阶段,90年代进入探索阶段,在21世纪伊始,进入了发展阶段。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已成为20年来我国发展速度最快的产业之一。文化产业日益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上升。
        但是,从全球的范围来看,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仍然较为落后和缓慢。一些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整个经济总量中占相当大的比重。文化贸易在全球对各国的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据统计,在美国音像制品作为仅次于航空航天的主要产品,居于出口第二位;英国2002年文化产业出口达到175亿美元,2006年仅次于金融业,并且增长趋势明显;日本,2010年预测音像出口将占日本总出口的10%。相比之下,我国的文化产业占我国国民GDP的比重,较之发达国家确立的支柱产业地位还有很大的差距。⑴文化产业的政府行政性色彩较浓,长期以来被政府垄断包办,既没有采取市场化战略,也没有引进竞争机制,因此不能很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⑵文化产业的投资渠道不畅通,资金投入不足,进而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进程。⑶国家税收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差别税率制度不完善,不公平。⑷国际化程度不高,对外贸易比重较小。

       本文选取中国、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印度和韩国10个国家作为评价单位,对这10个国家的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

10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标及最佳值(2008年)

最佳值

38

0.962

89.94

96.07

65480

13.62

86.2

99840

92.8

298000

147.91

8194

3.16

4.11

韩国

9

0.921

81.46

96.07

40261

13.62

69.8

38051

55.8

36837

96.45

645

0.66

0.26

印度

27

0.619

29.54

13.48

7445

8.03

67.1

2577

75.6

51750

57.03

508

0.29

0.64

澳大利亚

17

0.962

88.74

75.02

49615

2.10

73.2

89760

70

15170

147.91

506

1.26

0.56

日本

14

0.953

66.48

57.87

45587

1.79

74.8

73431

65.8

95979

97.97

835

0.12

1.03

法国

33

0.952

77.36

54.66

55052

2.38

79.8

99840

84.9

42315

98.31

8194

1.35

0.73

英国

28

0.946

89.94

59

51697

6.89

84.8

84895

92.8

46684

91.33

3087

1.33

2.19

德国

33

0.935

73.64

51

42588

7.19

74.7

86123

49.5

61973

100.6

2442

0.5

0.72

加拿大

15

0.961

80.4

63.27

49077

2.58

74.9

80456

64.5

25086

101.34

1793

3.16

0.96

美国

20

0.951

81.7

81.62

65480

2.44

86.2

89079

74.6

230630

88.23

5599

3.05

4.11

中国

38

0.777

43.1

22.05

10378

12.1

50.8

5570

44

298000

73.99

5472

0.26

0.48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个)

人文发展指数

城镇人口比重(%)

高等教育粗入学率(%)

人均GDP(PPP,$)

人均GNP增长率(%)

国民消费率(%)

全员劳动生产率($/REN)

第三产业对GDP贡献率(%)

互联网用户数(千人)

初、中等和高等入学率(%)

年国外游客人数(万人)

文化贸易额占服务贸易额比重(%)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

数据来源: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计算源于基于海关统计的联合国数据库(UN COMTRADE),根据HS1996分类计算贸易额以及贸发组织数据库(UNCTAD),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个数来自World Heritage Centre,人文发展指数来自于《2008年人文发展报告》,全员劳动生产率由世界发展指标2008和国际劳工组织劳工统计数据库计算而得,其他数据由贸发组织数据库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获取或计算获得。

       三、结论与建议

       根据计算结果,10国的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排序,强弱次序为:

       从最终关联的结果来看,美国的指标值与最佳值之间的最终关联度数值达到0.724,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最强,其次是英国(0.717)和法国(0.701),两国的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具有强优势;澳大利亚(0.648)、韩国(0.607)、加拿大(0.592)、德国(0.588)和日本(0.541)等5国的最终关联度在0.53—0.65之间,其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较强;而中国(0.503)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虽然与上述国家相比较弱,但远远高于印度(0.406)。

       ⑴在生产要素方面,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基本要素和高级要素,关联度值显示,英国的这两种要素都很丰富,相对而言,中国的基本要素较为丰富,高级要素较为缺乏,造成文化资源的利用水平较低,文化创新的程度不高,制约了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而像美国。日本等国的基本要素较为缺乏,但高级要素却极为丰富。

       ⑵在需求要素方面,我国需求要素所包含的人均GDP、人均GNP增长率和国民消费率三项指标中,中国的人均GNP增长率虽比较高,但人均GDP和国民消费率却明显偏低,说明我国对文化产品的需求虽有了较快增长,但总体的消费水平仍然偏低,需求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刺激和拉动作用与其他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⑶在相关产业状况方面,在相关产业所包含的三项指标中,中国的旅游产业对文化产业的促进作用最大,到中国旅游的国外游客人数在10个国家中较高,而信息产业对文化产业的促进作用则相对弱小,缺乏信息产业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上的保证和教育产业从上游提供文化产业智力支持。

       ⑷我国文化贸易额占服务贸易额比重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小,且与其他国家有着明显的差距。因此,今后无论是在文化贸易政策还是投资导向上,都应多向文化产业领域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

       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其发展充满着巨大的活力,有着很多其他产业无法比拟的优点,如科技更新速度快,附加值高,与国际接轨较容易,更符合我国入世的要求等。虽然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存在很多弊病,如市场经济观念淡薄、缺乏资金支持、制度保障不完善、国际化程度不高等,但是金融危机的爆发,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曙光和机遇,因此,我国相关企业应抓住和把握这次机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发展对外贸易,从而促进文化产业更好更快发展。                              

                                                                     (吴中区文体局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