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11-30
古城墙,对于大多数苏州人而言,是见证姑苏文化历史的图腾,平门、相门、葑门、盘门、阊门……这曾经融合、孕育深厚人文底蕴的古城墙圈,有着悠长而璀璨的前世,却也必须在现代城市发展中去定位它的今生和未来。2011年9月,作为环古城风貌提升工程的古城墙保护修缮正式启动,一期阊门、平门、相门古城墙于2012年9月底向市民开放,2013年12月,二期娄门、齐门、胥门古城墙保护修缮工程也已顺利完工。这是我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要举措,古城墙象颗颗明珠般串织成了水城的项链,业已成为我市迈入大旅游时代的开放式新景点。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古城墙的修建保护虽然自规划论证到项目施工以及后期运营模式均得到广泛赞誉,但仍有相当大的潜力可挖。主要表现在:
1、景点功能单一。已建成的古城墙目前只是作为景观建筑存续,如果作为单一旅游景点打造的话,似乎景观体量不够,因场地较小而难以跟进配套服务,对广大游客而言,缺乏主题性游玩的价值和旅游品牌吸引力。
2、吸引人气不足。古城墙建成之初,市民纷至沓来,争相体验,但是时间一长,新鲜感过去后,古城墙更多意义上倒是成为周边居民散步休闲的场所,而外地游客多以水路旅游为载体,远观为主,人流量不高。
3、文化融合不够。古城墙修建规划遵循恢复城墙建筑为主,缺少对人物历史典故方面的造景还原,以致于出现单一的城墙文化,而没有探索多元文化的融合,更好地服务于我市的文旅发展。
4、辐射效应不好。古城墙的建设对于环古城风貌的提升作用相当明显,尤其促进了水上旅游项目的较大发展,然而对古城墙周边旅游景点乃至所在区域的商旅发展的拉动作用可以说是收效甚微。
对此,我们建议:发挥古城墙作用,服务古城文旅发展。
1、深挖古城墙历史文化,提炼景点主题文化元素。苏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每段古城墙都有一段历史,而典故更是多不胜数。比如传说当年越国灭吴后,范蠡带着西施就是从齐门出走的。建议请一些历史文化专家学者,挖掘古城墙及其周边历史文化,通过小范围的加工造景,以景叙事,把每段古城墙都打造成一个文化旅游的子品牌,使得每一段古城墙都有一个鲜明的文化主题,提高主题游览价值,方便游人记忆区别,从而在根本上改观古城墙给人以“众墙一面”的印象。
2、完善古城墙游船码头建设,推出游船套票制。我市古城墙最大的共性也是最大的特点就是坐落在环古城河边,因此,古城墙也必然成为环古城河水上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有必要在条件允许的古城墙边修建游船码头,方便游客从水路游览城墙。随着我市对环古城河沿岸持续地加大投入、着力打造,目前环古城河游船旅游日趋成熟,但是游船旅游重要的瓶颈在于只是坐着游船听着评弹沿着古城兜一圈,无法形成上岸游览古城墙与水上观光旅游的有机结合。建议在环古城河游船单程一票制的基础上增加全程套票制,即游客可以花比单程票稍贵的价格购买套票,在一定时间段内不限次数从码头上下游船。这样就实现了水陆联动,一方面可以增加古城墙的游览人气,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水路运送游客,缓解旅游高峰陆地交通的巨大压力,同时,有利于延长游客在苏逗留时间,推进大旅游的深度建设,籍此实现以一张游船套票来吸引游客体验苏式慢生活。
3、精确古城墙保护利用定位,突出实用性。我市花费巨资保护性建设修缮了这么多城墙,如何来发挥更大的作用,辐射带动古城文旅发展,我们建议,应该根据这些古城墙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周边情况予以不同的定位,并根据不同的定位来进行规划,合理布局。比如娄门城墙,古时就是商贸发达的地区,现今也是交通枢纽,紧靠园区CBD,可利用面积较大,建议以古娄门繁华商贸的布局,定位商贸旅游。比如齐门城墙,位于拙政园、狮子林、苏州博物馆附近,建议定位为水陆旅游枢纽,承接游客从游船下来直接游览拙政园、苏博这些来苏必游景点,有效缓解这一地区道路拥堵和停车难的旅游顽疾。比如平门城墙,与火车站一河之隔,与桃花坞历史片区一路之隔,可利用面积不大,建议定位为桃花坞历史片区的迎客首站,植入与之相适应的历史文化元素,使游客一出火车站就能强烈感受到具有桃花坞特色的吴文化气息,吸引游客进入桃花坞历史片区。比如相门城墙,西接平江路,可利用面积较大,可定位为具姑苏原味的商旅休闲区,全面顺接平江路游客,畅通该区域的商业需求,以此来协同平江路历史街区的风情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