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研究
如何提高光福镇雕刻工艺水平的一点思考
发布时间:2016-11-30
文化创意产业无疑是新经济时代的最强音,以文化创意为核心的产业形态和经济形态展现出强大的吸引力与活力,并逐渐冲击和革新传统产业。在全球化语境中,各国创意产业突飞猛进已经演变成创意产品世界市场和国家文化力的竞争。我国大力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香港、台湾地区作为中国创意产业的先行者,已进入了比较成熟的发展阶段;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等中心城市积极推动创意型行业的发展,正借助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设计之都”、“ICOGRADA世界设计大会”的影响力向创意产业之城迈进;苏州、杭州、青岛等一批依托强大经济实力和对外开放实力的明星城市,创意产业已初具规模。
《苏州市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指明,要“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着力扩大文化产业规模总量,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加快发展创意设计业、文化旅游业、出版发行业、新闻传媒业、数字内容和动漫业、会展广告业、印刷复制业、工艺美术业、演艺娱乐业、影视制作业十大重点产业门类,重点建成虎丘地区保护开发利用工程、胥江一号——5D炫幻秀文化商业综合体、中国工艺文化城……等一批具有产业集聚效应的项目,在全市力争发展建设50个文化产业载体、板块和集聚区”。其中特别提到“工艺美术业”,同时位于光福镇的“中国工艺文化城”也名列重点建设项目之中。可见,工艺美术产业不仅是苏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更是光福镇完善经济机构,优化经济增长模式的有力切入点。
一、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工艺美术的关系
根据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以及日韩和港台通常所采用的定义,文化创意产业是“那些依个人创意、技能和天才,通过挖掘和开发智力财产以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包含以下三个特征:1、来自创造力和智力财产,因此又称作智力财产产业;2、来自技术、经济和文化的交融,因此创意产业又称为内容密集型产业;3、为创意人群发展创造力提供了根本的文化环境,因此又往往与创意产业、文化产业等概念交互使用。
创意产业在全球领域争夺市场,造成了激烈的经济竞争,同时更为火热的,是潜在的文化领域实力较量。创意产业是建立在文化和设计基础上的,文化力通过设计力体现,创意产品本身凝聚的是经由了设计的文化,是经过提炼、整合、优化了的精华文化,其价值也不仅仅停留在其形式设计方面,更主要的是设计行为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思想理念等内容。创意产业经济竞争的背后交织着的是一场国家与国家文化力的角斗。而传统工艺美术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一个民族的精神特质与历史文脉,它是中国文化创意的重要资源宝库,是增强中国文化创意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力量之源。
同时,文化创意产业将借助现代理念对传统工艺美术在品牌定位、产品设计与生产、营销推广等方面进行整合和改良,让古代的工艺重焕新颜,使这种载体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特质得以在现代生活中延传;使这种低能耗,零排放以及在几十个世纪里一直是推动经济发展主力军的传统工艺得以与时俱进,更加符合现代市场的规律和需求。
二、光福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江浙自古就是人文荟萃之地,特殊的历史积淀筑造了一座座闻名遐迩的文化古城。而江南的古镇文化,不仅是江南城市灵魂的根系,更应该是载着深厚传统而又沐浴新时代春风充满生命力的新芽。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富含民族特征的人类遗产已经日益显现出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审美意义,能够满足文化创意产业在各方面的资源需求。古镇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是相得益彰的,在打造创新城市中发挥城市优势,在特色城市中进行城市再创作,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结合起来,每一个建筑、每一条街道乃至每一个城市都将会成为一件艺术品,传承城市文脉。
1989年,以昆山周庄为代表的江南水乡古镇,借画家陈逸飞的画作而一炮走红,走上保护古镇、发展旅游之路。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对古镇进行保护和旅游开发以来,旅游服务业取得了蓬勃发展。而苏州光福作为国务院公布的太湖风景名胜区13个景区之一、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江苏省卫生镇,以“花木产业”为特色的旅游服务业誉满全国。近年来,光福镇政府开始逐步启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规划,着力建设以“中国工艺文化城”为主体的“中国工艺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建成了光福工艺街、冲山佛雕街、迂里玉雕特色村等工艺文化发展平台;注重宣传造势,与央视等高端媒体合作,推出了展现光福工艺文化的宣传片等。以工艺创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艺家居产品创意设计、特色旅游纪念品的开发等内容为突破口,促进传统工艺美术与高新技术结合、内容创意和市场资源的融合,创意产业已初具规模。
三、光福镇雕刻工艺的传统优势
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的人文积淀,孕育了苏州吴中区光福镇玉雕、核雕、红木雕、佛雕等工艺雕刻文化,成为“苏作”、“苏工”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荣冠由中国工艺美术行业协会颁发的区域特色产业集群“中国工艺雕刻之乡”盛誉,形成了以迂里村、府巷村、邓尉村、东崦湖社区为中心的玉雕片区,以福利村、邓尉村、香雪村为中心的红木雕片区,以东崦湖社区、邓尉村、冲山村、府巷村为中心的核雕片区,以冲山村为中心的佛雕片区,而缂丝则散于全镇各村、社区。
2012年光福工艺雕刻产品产值近10亿元,占全镇GDP 的30%以上。从事工艺雕刻人员万余人,占常住人口六分之一。已有13位工艺美术工作者被评为苏州市、吴中区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涵盖了玉雕、核雕、红木雕以及佛雕等传统工艺项目。具有国家级、省级、市级工艺美术师称号的多达148人。光福核雕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光福玉雕、光福红木雕刻、光福佛雕等都已被列入苏州市及吴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光福雕刻工艺在如火如荼发展的同时,所面临的困局也不容回避。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目前红木雕刻行业的从业人员大多在40至50岁间,雕刻工艺人才青黄不接正日益成为“苏作”雕刻技艺转型的一大瓶颈。此外,工艺街沿街开铺,和其他古镇景区的经营项目雷同,各类旅游纪念品、工艺品优劣参杂,充满着浓厚的商业气氛,文化特色不够突出,市场地位和品牌形象并非不可撼动。同时,在配套的旅游服务上仍是以观光为主,缺少体验和互动式的休闲消费,难以满足现代人日益增长的文娱需求。还有,譬如工艺美术市场布局没有形成集聚效应、没有突出的拳头产品、全国知名的大师数量还不够、基层工艺美术人才的美学素养还需提高等问题,都将严重制约光福雕刻工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工艺传承中的形式与内涵
文化创意产业区别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最为显著的标志,即是其中有脑力智慧因素的存在。光福镇从事雕刻工艺行业的人数虽多,但是工艺美术大师毕竟还占少数,跟风从众的必然大有人在,在生产过程中难免会对工艺进行囫囵吞枣或拿来主义式的处理,得其形而不知其神,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和研究,将传统元素生搬硬套、刻意拼凑的现象屡见不鲜。同时某些行业活动常常也是在形式上做足了噱头,通过各式包装宣传招揽人气,并无实质性的理论思考和文化传承工作,活动结束便如同演出散场,人走茶凉。这些停留于表面的开发不仅会破坏传统工艺的原貌,更将有损产业的整体形象。
2、人才培养模式
依附于农耕文明的传统手工艺一直以来都是以师徒相传、口耳相授的方式延续和传承,雕刻工艺自然也不例外,工艺美术延续了这种小农印记。但随着工业化进程日益加速,文化创意产业大行其道,传统工艺产业相继打破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开始进入大产业化的发展阶段,显然师徒教学方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产业化的发展步伐和要求,雕刻工艺产业需要建立现代人才教育培养的新模式。
3、产品市场定位
机器生产将人们带入现代设计社会,传统工艺逐渐从生活必需品市场中淡去,往往退守旅游纪念品、艺术品和特供品市场,光福雕刻工艺产业也是如此。从整体来看,虽然艺术品和特供品市场属于较为高端的市场,但由于多方的竞争压力,在现今的基础上再作提升显得举步维艰;而旅游纪念品市场缺少版权规范,更是难以树立起旗号。传统工艺之所以在生活必需品的生产领域逐渐消退,与人们生活方式和审美心理的变化有关,也与其自身适用范围的局限有关,因为一种艺术样式往往因固定的民风民俗对应一种特定需要,风格样式长期得不到拓展发扬。但传统工艺几千年来所积淀的美感体验,必定一直潜藏在国人的民族心理特征中,如何将其有效的激发出来,需要利用现代美学视野全面提升传统工艺的美学形象,寻找其与现代设计的最佳契合点,创造出普通人既可轻易体会但又能表达传统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以重夺其在生活必需品市场中的所占的份额。
统观国内外成功的文化创意产业开发模式,核心特色都很简单明了,然而行业消费往往是多种方式的叠加,通过资源优化配置能够提供多样的体验活动的创意吸引力。例如北京798艺术园区,多产业的聚集使游客入园后的多样需求都能得到满足,即一个顾客所有业务都能够在一个单一的接触中完成,所谓“一站式体验”。雕刻工艺产业作为光福文化创意产业的组成板块,必然要在全镇产业的整体布局下协调发展,实现与花木业、旅游业的交融延伸,拉动休闲消费、批量订货、高级定制等多样化的消费方式。
四、对策与思考
1、构筑文化高地,掌握绝对话语权。政府牵头,有计划的开展有关传统雕刻工艺理论、雕刻工艺技法、雕刻工艺产业的专题研究项目,举办研讨会、文化论坛、知识讲坛等学术交流活动,出版相关研究成果,编撰雕刻工艺知识读本。整合资源,依托地区优势,针对传统手工艺、工艺美术系列产品,以雕刻产品设计研发为切入点、进行雕刻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方面的研究。
2、镇校合作,建立人才资源库。与地方高校合作创办“雕刻学院”,将“光福雕刻学院”建成专业人才培养、产品研发、传承保护、员工培训等于一体的工艺美术传承与保护基地。并通过举办专业竞赛,制定优惠政策等促进创意人才的集聚。
3、保护知识产权,树立品牌形象。大力发挥民间协会的作用,深化集聚效应,形成行业内一致的专利注册、商标注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实现品牌经营和作品保护双提升,通过品牌形象的统一推广扩大品牌影响力。
(光福镇党委副书记 赵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