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文创
看的远,路就远 —— 太湖雪设计总监张杨的设计之路

发布时间:2017-06-09

张杨,原籍徐州,06年毕业于苏州工艺美院留苏。从事纺织品设计行业多年,10年任太湖雪丝绸有限公司担任设计总监至今,16年获评首届苏州市文化创意设计制作专业工程师。

太湖雪,如今是苏州一块响当当的“招牌”,从桑蚕养殖到产品设计出售,太湖雪都是行业内的佼佼者。一路走来,曾经太湖雪也遇到过转型困难。“2010年之前,我们的产品大多还是走‘公版’路线,基本上没有自己的品牌设计,也没有多少自己的专利产品。”张杨坦言,“当时的太湖雪急需一股新兴力量灌注进去,我看到这里能大展拳脚,实现我的才华,就来了。”

 文化设计之路

“太湖雪为苏州的本土企业,肩负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的传承,产品自然要以苏州的传统文化为底蕴。”张扬坦言,融合了文化的产品设计会更收欢迎,“我们的灵感主要来源于苏州的传统文化,苏式建筑、苏州园林,温润委婉的江南特色、小桥流水的城市气质都能‘拿来’所用。”苏州的丝绸很知名,很多游客来访总会买一条丝巾回家,在这个市场环境下,一些“水墨淡彩”的产品一般容易被优先挑选。

在担任设计总监期间,太湖雪的丝绸产品,从设计到成品,事无巨细,张杨亲力亲为。“产品不能只是考虑设计,还要考虑设计在成品上的展示效果。所以在设计、款式、制版、绣花等每一个环节,我们都需要改进。”在张扬的创作中,一套高端产品“百子”婚庆件套尤其显眼,这套作品选择了上等的真丝面料,配有传统中式又具备年轻时尚的的花纹,百子图案由绣娘亲手绣制,栩栩如生,大气中又带着一丝活泼,感受它的质地,指尖可以分明感觉到细腻的触感,柔软滑爽。“这个婚庆套件非常受市场欢迎,一般人一生结婚只有一次,所采购的物品都是尽可能的高端,这样的产品才能够衬托出他们的档次。”张扬说。

2016年,张杨获评首届苏州市文化创意设计制作专业工程师。对于获得文创师这一职称,张杨感到十分荣幸,她对苏州的文创事业有着独到的看法,“苏州的宝贝特别多,除了现有的苏式传统文化,我们还要大力去挖掘苏州内涵等更深层次的东西。”她说道。

创新设计之路

但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很多产品设计被一些商家拿去仿制,原本具有设计专利的真丝产品被商家用“假丝”仿制,变成“10元商品”。“这个时候,一方面我们要坚定自己的品牌信念,不被他们所干扰;另一方面,需要更多的创新。”

张杨会关注时尚趋势,去一些国内外发布会、展会,经常考察市场和一些国际大牌的设计概念。她展示了一个案例,世界级的时尚精英品牌‘夏姿陈’的一款产品,远远看去的时候是一只小鸟的图案,近看则变成一团漂亮的色彩。“这种采用了抽象具象切换的设计,有点像油画中手法,这种概念就非常有意思。”张杨说,她也进行了尝试,设计了一款作品,将太湖雪的品牌字母和苏州昆曲相融合,成品展示出的效果是昆曲从太湖雪的舞台上走出的样子。

“创新是如今的趋势,但是苏州要发展创新,底子不能丢,要把苏绣这种具有苏州底蕴的东西发扬光大。”2016年,张杨的作品一组苏绣靠垫作品参加了“天工苏作杯”创意创客大赛,以鲜明的中国风风格在一千多件作品中脱颖而出,顺利入围复赛。“苏绣是一门艺术,比起其他的绣派,苏绣更细腻,更能打动人,我一直想带领太湖雪进一步深挖苏州文化,将苏绣这门艺术传播开来,更好的向世人描绘苏州文化的灵魂。”

品牌设计之路

对于自己的品牌,张杨在热爱之余,还想进一步为其做出努力。“我经常思考,什么样的品牌设计才能走到国际前沿,这既要结合当下的流行趋势,又要保持传统文化的本色。”张杨说,最近太湖雪开发出了新的产品面料,绫罗绸缎中的罗。它质地轻薄,丝缕纤细,经丝互相绞缠后呈椒孔形,织物紧密结实,又有孔眼透气,非常适用于制作夏季服饰,刺绣坯料和装饰品。在产品质地上,有点类似于西方的“蕾丝”,在制作手法上又完全不一样,能够达到更轻盈柔软。张扬说:“品牌都应该有自己独到的设计和产品,这才能引领潮流,才是更好的品牌化之路。”

2017年,在吴江“丝绸小镇”的启动仪式上,太湖雪为李玉刚专门绣制了一条刻有其名字的罗围巾。“李玉刚拿到产品后非常惊叹,他从来没有看到这样的作品。”张扬非常自豪。不光是罗,太湖雪还在开发更多的苏绣产品,例如宋锦,缂丝,最近,他们为了配合太湖雪桑蚕园的运营,还在钻研如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和文创产品相结合,开发针对市场的旅游文创产品。“我们的发展其实非常清晰,做专利,做高端,将‘太湖雪’打造成大牌的同时,不断创新,做自己独有的设计。”张扬信心十足。目前,太湖雪已在新三板挂牌上市,并计划三年内上主板,希望太湖雪可以走的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