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动态
“越努力,越幸运!”
发布时间:2020-02-20
2018年11月5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行。在各国政要齐聚一堂的主宴会上,人们发现了一份张家港元素——部分餐具出自张家港幸运金属工艺品有限公司。事实上,这不是幸运金属出品的餐具首次出现在“重量级”的宴会上。2009年奥巴马访华、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6年G20峰会……这一系列重要的大事件中,都有这家港城本土企业的“小身影”出没。
当“幸运”来“敲门”
上世纪90年代初,港城珠宝商人黄建良收获了一份幸运。
位于上海老城厢南市区的十六铺码头面临改建,许多老厂房需要搬迁。上海南市区领导考察过黄建良在港城的厂房后,当即拍板,把一家金属工艺制品厂交托给了他。幸运突然就找上了门,“车床、模具、仓库里的半成品,包括原来老厂里的近50名员工,都交给了我,由我全盘接收。”回忆起当年的情形,黄建良难掩激动,“这是机遇,也是挑战,接下这门生意的同时,我还得养活这么多员工。”
彼时,改革开放的大潮激荡港城,原张家港市委书记秦振华带领全市上下抢抓机遇、奋力拼搏,大力扶持外向型经济发展。时代浪潮中,黄建良的金属工艺制品厂被推上了潮头。
1992年,美籍华人林星海与黄建良达成合作。这家刚刚落户港城的金属工艺品厂摇身一变,成为了张家港市首家中外合资企业。黄建良说:“既然这么幸运,那就用‘幸运’做我们的厂名吧!”这一年的5月6日,张家港幸运金属工艺品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可以说,“手艺”是幸运金属的核心词汇,手艺人则是幸运金属的核心财富。在老厂交付的近50名员工中,有20多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黄建良给予他们丰厚的薪资,让他们各展所长。他还招收了一批刚从高中毕业的年轻人,让他们与这些老师傅结对取经。起初,这些70多岁的老师傅秉着一根手艺人的“傲骨”,不那么愿意把自己的“绝世武功”传给这帮“小年轻”。“小年轻”们只好采取“战术”——在单位车间里铺上干稻草,又从家里拿来被褥,和老师傅们同吃同住。大约过了一个多月,老师傅们终于被打动,开始把自己的技术传授给这些后辈。
这种薪火相传的氛围,就这么在幸运金属的生产车间里,蔓延开来,成为了一种自然而然的企业文化。
用努力再造“幸运”
万事俱备,黄建良带领着全体“幸运人”共同创造了第二份幸运。
2001年,APEC会议在中国上海隆重举行,黄建良争取到了为21位成员国的国家元首订制金银餐具的机会。这是一笔实打实的“大单子”,但与此同时,也意味着一个巨大的挑战。
那段时间,黄建良驻扎上海,凡事亲力亲为,从设计到试样,一个环节也不敢大意。APEC会议结束后,黄建良收到的反馈是“从设计到质量都是世界顶级的。”努力没有白费,公司上下一片欢腾,黄建良告诉我们:当时的那批金银餐具至今还被收藏在上海科技馆内。
一炮打响后,越来越多的“幸运”随之而来:2005年,幸运金属的国内市场份额达48%;2007年,幸运金属荣获首届中外酒店白金奖(十大优秀酒店供应商);2008年,由幸运金属定制的金银餐具在北京“亚欧峰会”受到与会领导高度评价,同年获得产品设计专利达98项……
将老手艺传承下去
传承老手艺是幸运金属的“初心”,26年的时间里,公司几经变迁,也没有把这颗“初心”抛诸脑后。最早的那一批老师傅退了休,他们的徒弟还在,一代代人,把老手艺传承下去。“当时的那批‘小年轻’现在都40多岁了,成了家,有了子女。”黄建良感慨道,时光飞逝,“幸运人”和幸运金属共同成长。
随着时代的发展,幸运金属的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但那份老手艺的矜贵仍在,无法被机器取代。为了精益求精,黄建良还把苏州金属凿刻技艺传承人姚士荣请到了幸运金属,担任特别顾问。2016年,澳门威尼斯人酒店为举办一场大型活动向幸运金属订制了180套龙虾餐盘。黄建良与姚士荣商量后,最终决定买一只活的澳龙,依葫芦画瓢,把一只澳龙分解成700片配件,再进行焊接,做整体的造型。3个月后,这批龙虾餐盘交付给酒店,收获了客人们的一致好评。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黄建良的幸运金属为老手艺注入了无限的新活力,他的未来发展愿景是让“幸运之花”绽放在美丽的古丝绸之路,让“金属抬凿錾刻技艺”这一项古老的东方技艺惠及沿线各国百姓,用一个个坚实的脚印,写下属于他们的——“越努力,越‘幸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