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12-01
每当问及苏州文化艺术中心,诸如“一颗珍珠、一段墙壁、一座园林”,“电影节金鸡奖”等标志之语往往会第一时间从受访者嘴里吐露出来。“苏艺环境优雅,引人入胜。”“苏艺演出种类繁多,雅俗共赏。”……对于这座“家门口”的“文艺胜地”,园区人总是不吝赞美之词。但是,在台前所有光鲜亮丽演出的背后,那些藏在幕后的精耕细作,大到一幕巨制的辛苦交涉,小至一句关乎艺术的细微讲解,比演出更动人的,是苏艺人一颗颗炽热的心。
说起苏艺主营业态之一的大剧院,苏州人无疑是幸运的。摒弃了“随波逐流”的安逸路线,苏州大剧院一直坚持“不走寻常路”,用真正独立智慧的眼光为苏州人呈现着一出出精彩纷呈的剧目盛宴。对于为什么没有效仿其他剧院的操作模式,而是由大剧院直接进行演出接洽,苏艺表示这样可获得更多在演出节目选择上的自主性,能够更好地去把关节目质量。的确,苏艺依靠自身,在没有加入任何院线的情况下,不但将剧目妥善引进来,还逐步尝试进行演艺项目的整合推动,打造出“苏州话剧艺术节”、“苏州金鸡湖国际艺术节”等品牌活动。
对苏艺而言,高品质节目的奉送是对观众的一种承诺。为了保有这一份演出经营的“威信感”,不但是大剧院,苏艺影城也愿意花代价,与权威IMAX公司合作,推出《回归野性》、《北极》等科教环保片,并保证自己的“独家经营”。而开业不久的苏艺培训,则首先在“专业”上下功夫,专业师资、专业场地、专业舞台……又先后成为全国美术考级苏州考区考点、江苏省音乐考级苏州总考点、北京舞蹈学院芭蕾考级承办点。同时,苏艺管弦乐团(苏州爱心乐团)、少儿芭蕾舞团的成立,让苏艺培训的特色与特长一目了然。
一枝独秀——苏芭的能量根源
拥有独立的芭蕾舞团,这是每一座国际化城市在艺术上的共同之处,更是对一座城市文化品位的高度评价。在中国,除了苏州,能拥有自己独立芭蕾舞团的,也许只有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了。
用芭蕾,为园区的城市文化品位“辟”一条高雅蹊径,这无疑是苏艺的灼目闪耀之处、隶属旗下的苏州文化艺术中心芭蕾舞团,年轻、胆大、敢于创新。在短短的五年中,其顶着全国第六、江苏唯一的专业芭蕾舞团头衔,在享有荣誉光环与承担责任压力的同时,一年年推陈出新,将西方肢体语言与东方民族神韵进行融合再生,于是有了中式芭蕾《罗密欧与朱丽叶》、喜剧芭蕾《人偶情缘》,以及即将面世的芭蕾史诗《西施》。
专业,如舞团的靓丽外表;原创,正是舞团更可替代的灵魂支柱。借助原创能量,舞团逐步实现了作品 “走出去”,跨越了海峡,登台了国家大剧院,一次次地惊艳了业界,征服了观众。
别具一格——美术馆的发展智慧
尽管是后起之秀,金鸡湖美术馆在开门纳客时却毫不含糊。于开馆之日同步揭幕的首次展览——“记忆的穿越”大型当代艺术展历时三个月,无论是参展艺术家还是作品,都是“大腕”级的。即将于9月下旬展出的“大都会,城与人”更是将目光投向了国际市场,是一场被视为葡萄牙当代艺术界最重要的造型艺术大师何塞•吉马良斯的顶级个人作品展。
让“审美”成为一种生活的常态,将苏艺打造成为多元化的艺术殿堂,让艺术气息更加浓厚,同时给苏州人带来更多的审美享受和美育教育,金鸡湖美术馆就是在这种超前的思路下诞生并成长着,它不是单纯地为艺术家服务,为企业荣誉服务,而是真真切切地为大众服务。通过雕塑、绘画、影像、视觉设计、工艺美术等不同艺术领域的展示,金鸡湖美术馆将成为苏州市民认识和了解当代艺术的最佳渠道,让艺术展不再小众化。
孜孜不倦——公益之路且行且远
说到公益,“金鸡湖艺坛”和“金鸡湖大舞台”无疑是园区人耳熟能详的两个公益品牌。展览、讲座、沙龙,以及各类群文活动的持续展开,一边让文艺团队“走出去”,一边将普罗大众“请进来”,使得越来越多的百姓正借由苏艺的公益文化平台,向文化、向艺术迈出了笃定坚实的一步。以真诚的方式引导,以丰富的形式熏陶,在苏艺的公益文化舞台上,无论你是以表演者的身份欣喜于台上,还是以欣赏者的身份会心于台下,那一份与文化艺术相触通的心情,都是一样的。
(严春霞)
